综合新闻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综合新闻 > 正文

《南阳日报》:找准乡村振兴路径

内容来源: 日期: 2018-04-04 00:00 浏览次数:

        2018年4月4日,《南阳日报》A5版刊发必赢官网南阳发展战略研究院陶海东院长理论文章《找准乡村振兴路径》,现转载如下:
        2018年1月,党中央、国务院发布《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》一号文件,对解决“三农”问题的要求从找差距、补短板,提升到了农村一二三产业均衡发展、城乡一体化发展,共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高度。
        按照党的十九大的决策部署,到2035年我国将全面进入城市化社会,但仍有约四亿人口继续生活在农村,农民的数量依旧非常庞大。因此,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,农村依旧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攻坚克难的主战场。
        党中央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基础上,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新二十字方针,即“产业兴旺、生态宜居、乡风文明、治理有效、生活富裕”。变化不仅是在字面上,更体现在了内涵上,新二十字方针可以说是十六届五中全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2.0升级版,是党中央妥善解决乡村衰落的“现代化陷阱”所开出的中国方案。
        立足南阳大地,实施乡村振兴战略,必须联系实际、循序渐进,切忌“千村一品”。
        遵循内在规律,避免盲动乱动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根据不同地域、不同现状实事求是地稳步推进,不能盲目追求速度、追求效果,把乡村振兴搞成了乡村建设大跃进。在城市化、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大背景下,违背乡村发展内在规律已不是简单的经济和利益问题,更是引发农村社会矛盾的直接导火索。既要尽力而为,又要量力而行。乡村振兴又与脱贫攻坚息息相关,两者来看,农业农村产业兴旺是首位、是基础,没有产业的全面融合发展,就不能为脱贫提供动力之源,也不可能实现真正的乡村振兴。
        长期性与复杂性并存,绝非朝夕之功。乡村振兴战略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乡村振兴运动,更不能用一蹴而就的行政化思维来看待乡村振兴战略。纵观世界经验,日本的“农村振兴运动”从1946年起,用了40多年时间才实现了农村经济稳定增长;韩国的“新村运动”从1970年开始直到21世纪初效果显现,也经历30余年。根据乡村振兴战略的时间表和路线图,我国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要经过32年的积累发展,这一点与日韩的农村发展周期基本一致。
        产业发展特色化、差异化,决不能千篇一律。对于南阳而言,由于对部分农作物种植经验丰富、收获颇丰,各地竞相仿效,这一现象值得引起重视。且不论从供给角度来看,一拥而上会引发供给过剩,导致市场价格下降、收益骤减;单从产业发展角度来看,这无疑会走回“农村发展靠农业、农业发展靠种养”的老路上来,造成“千村一品”的低效益重复。农村产业的均衡发展,核心在于寻找特色,在于将特色转化为产业价值,实现特色资源价值化。拉长农产品产业链也好,打造农业景观文化也罢,无论采用什么样的发展方式,只有建立在乡村价值结构体系基础上的发展才能够历久弥坚,离开乡村固有结构体系创造一个新的体系在现阶段是不现实的。
        新闻链接: http://epaper.01ny.cn/http_rb/html/2018-04/04/content_546321.htm
党委宣传部
2018/4/4